成都锦城绿道研究可视化项目

众所周知,在成都,一到周末尤其是出了太阳的周末,各大公园就会被成都人民迅速占领,汇集老中青少四代人。但由于城市公园之间距离较远,一般来讲,市民们去了其中一个公园之后,大概率就只能在公园里面“打转”——直到成都绿道的出现。

成都天府绿道以“一轴、二山、三环、七带”的总体布局,区域级、城区级、社区级的三级绿道体系,织就全球规划设计最长的16930公里绿道系统。

上文提到的“三环”从内到外分别是熊猫绿道(沿三环路)、锦城绿道(沿绕城高速)、田园绿道(沿第二绕城高速)。其中的锦城绿道,就是串联起成都桂溪山生态公园、青龙湖公园、锦城湖、三圣乡等121个特色生态公园,全程约100km的,国内唯一百公里级的绕城绿道。

锦城绿道现在已经全线贯通,并且改名为了“环城生态公园”,其定位是建成开放式、多功能的环状生态公园,展现天府之国的绮丽风貌,体现世界水准的天府绿道。

今天我们将以锦城绿道为入口,带大家走进别具一格的成都天府绿道。

成都绿道的整体规划布局涵盖了整个成都市,所以其“便民利民”的作用显而易见,那以锦城绿道为例,我们来看看部分成都街道(以街道办事处为基准)到锦城绿道不同景观的大致路程、所需时间:

树越大,此处的街道办事处与锦城绿道的最短距离越短

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,锦城绿道景观的分布较为平均,同时,其布局可以极大地方便不同区域市民的日常出行,但通过调研,我们发现很多市民其实并未意识到自己平时会使用绿道,因为作为一项覆盖整个成都片区的规划建设,绿道不会只是一个城市景观这么简单,让我们现在接着梳理一下绿道究竟有哪些功能:

生态保障、慢行交通、休闲旅游、城乡融合、文化创意、体育运动、农业景观、应急避难

根据问卷结果显示,城市绿道慢行交通、休闲旅游的功能最为突出。

诚然,成都绿道于市民们而言极具功能性,但绿道不仅只是与成都市民拥有关联,随着其影响力不断扩大,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外来游客的目光,成为成都市一张崭新的名片,也为成都市的发展带来做出一定贡献。

首先最直观的贡献便是成都绿道的经济价值。以锦城绿道的锦城湖公园一段为例,自从绿道投入使用之后,带火了许多行业,比如卖车、租车、修车、骑行装备、餐饮零售,绿道沿途卖水卖冰粉凉面的小贩都多了好几倍。此外,各段绿道沿线的景观设计极具成都特色,比如熊猫绿道以“熊猫”为主题,沿途设置了各式各样的熊猫模型,融入大量熊猫元素,这些都是对外地游客的一种吸引力,吸引其来到成都旅游,促进成都的旅游业发展。

偌大的绿道不能空有一个外表,还需要文化底蕴的加持。就像前文提到的熊猫绿道,在设计时融入大熊猫的元素,使其具有独特性的同时又联系了成都文化。无独有偶,非遗博览园附近的非遗星河绿道,更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。非遗星河绿道全长包括天府二级绿道1800米,三级绿道3300米,它以“星+河”的理念,将文化沉淀和历史记忆融合在一起,其两侧以皮影、漆器、竹编、蹴鞠等非遗元素,规划出皮影互动专区、儿童游乐专区、休闲栈道区和多元互动区等景观节点,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非遗元素的慢活空间。

论说绿道的价值,我们追根溯源,绝离不开“生态”二字。成都绿道是在相应党中央“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”的号召下修建的。因此,成都统筹实施“绿道+生态涵养”,厚植青山绿水的生态价值,推动绿道串联生态区55个、绿带155个、公园139个、小游园323个、微绿地380个,增加开敞空间752万平方米,交织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生态布局。

在当下乃至未来,“生态价值”并不局限于“保护环境”的意味,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推动生态价值的转化。如今,依托成都绿道的建设,成都市以“绿道+”模式推动“绿水青山”变为“金山银山”,践行了“绿道+生态涵养”、“绿道+场景营造”、“绿道+公共服务、“绿道+制度创新”的发展模式,我们可以相信,以绿道为例的生态产品的价值将会逐步实现。